导语:结合SLE生物制剂应用最新专家共识,看泰它西普应用前景与临床价值。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病情常反复波动,是风湿免疫疾病领域中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重点疾病。在8月8~10日于湖北武汉召开的202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CRA)第27次学术会议期间,SLE诊疗相关进展也成为与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焦点,众多国内权威专家带来了有关SLE的精彩报告分享。
近年来,SLE的生物制剂治疗进展迅速,其中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双靶点生物制剂泰它西普,可通过靶向B细胞相关的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及增殖诱导配体(APRIL)细胞因子,在成人SLE治疗中取得了明确疗效,新近发布的《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也将泰它西普纳入推荐。“医学界”值此2024 CRA会议之际,邀请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陈竹教授、汕头市中心医院王育凯教授,结合最新临床研究进展,解读泰它西普在SLE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与临床价值。
陈竹教授:SLE生物制剂治疗进步备受瞩目,泰它西普跻身最新专家共识推荐
Q1:《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的发布,对于指导我国SLE患者的生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您认为这份共识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将如何影响临床医生的决策制定和患者的治疗方案?
“本次会议上讨论较多的《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下文简称《共识》)响应了2023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SLE指南对生物制剂治疗进展的更新,首先精准界定了适用生物制剂治疗的SLE患者人群,即用于经过羟氯喹单药或联合激素治疗后仍未达到缓解、处于疾病活动状态,且伴肾脏、血液系统、皮肤黏膜、骨骼肌肉等脏器受累,并有抗dsDNA抗体阳性和低补体血症的患者[1]。
第二点则是明确了生物制剂的使用时机。既往认为生物制剂是在传统治疗效果不佳时才开始联用,本次《共识》则提出生物制剂可以作为初始治疗方案的一部分,与激素、羟氯喹和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更早让疾病达到缓解,这样既能减少激素用量,也能在缓解病情的同时改善血清学指标,降低SLE复发风险,延缓器官损伤进展。
而由于长期使用激素对患者的损害不容忽视,生物制剂的使用也被明确证实有助于减少激素用量。真实世界研究显示,使用泰它西普治疗4~45周后,患者平均泼尼松用量由基线的30.25mg/d降到了13.25mg/d[2]。因此本次《共识》也提出了减停激素的时机和方法,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助力临床医生对SLE的全程管理。”
Q2:本次CRA年会上SLE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其中一项关于泰它西普及贝利尤单抗的真实世界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备受关注,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该研究的结果?这项研究对SLE的靶向治疗药物选择可能带来哪些变化?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开展的该研究,共纳入214例接受泰它西普和贝利尤单抗治疗超过24周的活动性SLE患者(泰它西普组104例,贝利尤单抗组110例),以52周作为长期疗效的观测点,比较两种药物治疗SL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伴有狼疮肾炎和血液系统受累的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3]。
首先,在短期疗效方面,治疗24周时,泰它西普组的SLE患者SRI-4应答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补体水平改善方面,治疗第4周时,泰它西普组的补体C3、C4、IgA和IgM的改善更显著(P<0.05)。
在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治疗52周时,泰它西普和贝利尤单抗并无明显差异(疗效以SRI-4应答率评估),但对于伴有血液系统异常的SLE患者,泰它西普对贫血患者的改善比例更高(P<0.05),贝利尤单抗对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改善比例更高(P<0.05),二者对伴有狼疮肾炎患者的疗效无差异。
这项多中心、回顾性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对SLE的靶向治疗药物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早期疗效数据显示,泰它西普能够更快地控制疾病活动度、帮助患者实现缓解,因此对需要迅速控制病情的患者,泰它西普可成为首选的治疗药物之一。对存在特定脏器受累,如血液系统受累中伴有贫血的患者,泰它西普的改善比例更高,而贝利尤单抗用于血小板减少患者更有优势。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考虑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总体疗效。”
王育凯教授:SLE治疗“零激素”日渐可期,生物制剂将成为关键助推力
Q1:本次全国风湿年会中,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热点话题备受瞩目。有哪些亮点研究或讨论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SLE是风湿免疫领域较有代表性的疾病,近年来诊治也有了长足进步,而我国SLE患者的人群非常庞大,既往以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的时代,患者还存在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实现疾病缓解、治疗药物导致严重副作用等,对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本次2024 CRA年会上有众多聚焦SLE生物制剂治疗的研究,也充分讨论了刚刚推出的《共识》。《共识》推荐的主要是靶向B细胞的生物制剂,即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和利妥昔单抗,并对生物制剂的使用时机、作用机制、对特殊人群的用法、使用过程中监测的相关指标等内容都进行了推荐,对临床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1]。
此外,本次会议上也聚焦了SLE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标志物在未来可能对于SLE的早诊和随访有所帮助。另一个受到关注的主题则是SLE治疗的‘零激素’话题,激素减停一直以来也是领域热点。”
Q2:在SLE的治疗中,激素减停和无激素治疗策略日益受到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些策略的应用前景?
“众所周知,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它在SLE治疗中确实可以通过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在诱导治疗阶段快速抑制患者炎症、减轻免疫损伤,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尽早使患者从治疗中获益。但维持治疗阶段,临床医生也要努力减少患者激素的暴露剂量,且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会出现心血管事件、骨质疏松、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即使患者疾病控制仍相对稳定,副作用也会影响生活质量[4,5]。
因此,当前学界强调,在疾病控制状态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乃至停用激素,且大量数据显示即使是小剂量激素维持,也会导致相关副作用。国外有研究数据显示,按6mg/d的激素剂量维持,也会使SLE患者的长期损伤增加1.3倍,即不存在激素使用的‘安全剂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科学地减停激素乃至达到零激素的目标,这对医生的治疗技术是一种考验。
及早启用当前靶向B细胞的新型生物制剂,可能会对激素减停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在临床上已经能观察到,在诱导治疗阶段尽早使用生物制剂,可减少诱导期患者的激素用量[2]。而此前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诱导治疗阶段可能就需要中等或大剂量激素冲击,且用药时间达到1~3个月。
生物制剂的及早介入就可减少这类患者暴露于大剂量激素的时间,且能让患者更快地通过诱导治疗实现缓解、进入维持治疗阶段。而在维持治疗阶段,我们也希望在联合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后,能将激素维持治疗的用量控制在10mg/d乃至5mg/d以下,即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激素用量。”
Q3:您认为在实施激素减停或无激素治疗策略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
“我认为SLE患者和医生都需要进一步了解激素治疗的副作用,特别是医生需要认识到‘激素没有安全剂量’的概念,激素使用超过3个月就会带来显著的副作用,所以要尽量减少使用。
但减停激素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几个问题,首先是疾病反弹问题,目前有些基层医生仍在单纯使用激素单药维持治疗,很容易导致疾病反弹,也会使激素减停非常困难、副作用也逐步加重。
因此,在维持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加入慢作用抗风湿药或生物制剂,并密切监测重要脏器,如肾脏、血液系统或神经系统指标,以及皮肤黏膜、骨骼肌肉的临床表现,在表现稳定时尽量减少激素用量,以减轻患者的激素暴露,降低治疗副作用。”
总结
本次2024 CRA上,与会专家充分探讨了SLE的诊疗进展,肯定了生物制剂如泰它西普在SLE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期待随着诊疗理念的进步和泰它西普的广泛应用,未来更多SLE患者能从中获益。
专家简介
陈竹 教授
● 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 安徽省健康服务业协会风湿慢病管理分会会长
● 安徽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育凯 教授
● 汕头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 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附属Careggi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学习
● 2018年入选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 2021年获得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首届“杰出青年奖”
●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EUSTAR)成员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风湿免疫学专业委员会系统性红斑狼疮工作委员会委员
●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硬皮病与肌炎研究委员会委员
● 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常委
● 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 汕头市医学会第四届风湿病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
● 《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Research》杂志编委
● 发表SCI文章29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RD、Rheumatology、ART、CER、Clinical Rheumatology、JCR、IJRD、Lupus等杂志发表SCI文章18篇(总影响因子110.192)
参考文献:
[1] 耿研, 武丽君, 谢其冰, 等. 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4, 28(2): 78-92.
[2] Chen R, Fu R, Lin Z,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litacicept for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real life observational study[J]. Lupus, 2023, 32(1): 94-100.
[3] 金慧芷, 陈竹. 泰它西普和贝利尤在真实世界中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基于倾向性匹配逆概率加权法的分析. 2024 CRA.
[4] Koshi EJ, Young K, Mostales JC, et al. Complications of Corticosteroid Therapy: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J]. J Pharm Technol, 2022, 38(6): 360-367.
[5] Ugarte-Gil MF, Mak A, Leong J, et al. Impact of glucocorticoids on the incidence of lupus-related major organ damag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ies[J]. Lupus Sci Med, 2021, 8(1): e000590.